2020年,是我國“十三五”收官之年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各地區、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會精神,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,助力推動高質量發展,圓滿完成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,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均圓滿超額完成。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,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。
2020年,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、穩中向好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,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,生物多樣性下降勢頭得到基本控制,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,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,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。
為全面反映2020年我國生態環境狀況,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》,生態環境部會同自然資源部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、水利部、農業農村部、應急管理部、國家統計局、中國氣象局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相關部門,共同編制完成《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》。
公報重點介紹2020年大氣、淡水、海洋、土壤、自然生態、聲環境、輻射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、基礎設施與能源狀況等內容。
一、大氣環境
空氣: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.0%,同比上升5.0個百分點;細顆粒物濃度為33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8.3%。PM10年平均濃度為56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1.1%。
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3.5%,同比上升10.4個百分點;PM2.5濃度為51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0.5%。北京優良天數比例為75.4%,同比上升9.6個百分點;PM2.5濃度為3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9.5%。
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5.2%,同比上升8.7個百分點;PM2.5濃度為35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4.6%。
汾渭平原1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0.6%,同比上升8.9個百分點;PM2.5濃度為4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2.7%。
酸雨:全國酸雨區面積約46.6萬平方公里,占國土面積的4.8%,同比下降0.2個百分點;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—云貴高原以東地區,總體仍為硫酸型。
二、淡水環境
地表水: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(Ⅰ~Ⅲ類)斷面比例為83.4%,同比上升8.5個百分點;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.6%,同比下降2.8個百分點。
長江、黃河、珠江、松花江、淮河、海河、遼河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、西北諸河、西南諸河的1614個國控斷面中,Ⅰ~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7.4%,同比上升8.3個百分點;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.2%,同比下降2.8個百分點。
監測的112個重要湖泊(水庫)中,Ⅰ~Ⅲ類水質湖泊(水庫)比例為76.8%,同比上升7.7個百分點;劣Ⅴ類比例為5.4%,同比下降1.9個百分點。110個監測營養狀態的湖泊(水庫)中,貧營養占9.1%,中營養占61.8%,輕度富營養占23.6%,中度富營養占4.5%,重度富營養狀態占0.9%。
地下水:自然資源部門10171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(平原盆地、巖溶山區、丘陵山區基巖地下水監測點分別為7923、910、1338個)中,Ⅰ~Ⅲ類水質監測點占13.6%,Ⅳ類占68.8%,Ⅴ類占17.6%;水利部門10242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(以淺層地下水為主)中,Ⅰ~Ⅲ類水質監測點占22.7%,Ⅳ類占33.7%,Ⅴ類占43.6%,主要超標指標為錳、總硬度和溶解性總固體。
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: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902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監測斷面(點位)中,852個全年均達標,占94.5%。其中地表水水源監測斷面(點位)598個,584個全年均達標,占97.7%;地下水水源監測點位304個,268個全年均達標,占88.2%。
重點水利工程水體:三峽庫區水質為優;南水北調東線、中線取水口水質為優,輸水干線水質均為優良。
內陸漁業水域:江河重要漁業水域主要超標指標為總氮和總磷;湖泊(水庫)重要漁業水域主要超標指標為總氮、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;40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(內陸)水體中主要超標指標為總氮。
重點流域水生態:2020年我部在長江、黃河、淮河、海河、珠江、松花江和遼河等七大流域開展水生態狀況調查監測試點工作。507個斷面(點位)評價結果顯示,全國重點流域水生態狀況以中等—良好狀態為主,優良狀態斷面(點位)占35.7%,中等狀態占50.4%,較差及很差狀態占14.0%。
三、海洋環境
管轄海域:夏季一類水質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6.8%,與2019年基本持平;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30070平方千米,比2019年增加1730平方千米。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。
近岸海域: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,優良(一類、二類)海水比例為77.4%,比2019年上升0.8個百分點;劣四類為9.4%,比2019年下降2.3百分點。
入海河流:監測的193個入海河流斷面中,Ⅰ~Ⅲ類斷面比例為67.9%,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.5%。
四、土壤
土壤環境質量: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顯示,全國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,影響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屬,其中鎘為首要污染物。完成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確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%左右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%以上的目標。
耕地質量:截至2019年底,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.76等。其中,一至三等、四至六等和七至十等耕地面積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31.24%、46.81%和21.95%。
水土流失:2019年,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71.08萬平方千米,與2018年相比,減少2.61萬平方千米。其中,水力侵蝕面積113.47萬平方千米,風力侵蝕面積157.61萬平方千米。
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情況: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,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1.16萬平方千米,沙化土地面積為172.12萬平方千米。根據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,全國巖溶地區現有石漠化土地面積10.07萬平方千米。
五、自然生態
2020年全國生態質量優和良的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6.6%。
中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,其中森林212類、竹林36類、灌叢113類、草甸77類、草原55類、荒漠52類、自然濕地30類;有紅樹林、珊瑚礁、海草床、海島、海灣、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種類型的海洋生態系統;有農田、人工林、人工濕地、人工草地和城市等人工生態系統。
中國已知物種及種下單元數122280種。其中,動物界54359種,植物界37793種,細菌界463種,色素界1970種,真菌界12506種,原生動物界2485種,病毒655種。
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,其中,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并被列入《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》,219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。
全國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處,總面積約98.34萬平方千米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44處,總面積約10.66萬平方千米。國家地質公園281處,總面積約4.63萬平方千米。國家海洋公園67處,總面積約0.737萬平方千米。
六、聲環境
2020年,3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了晝間區域聲環境監測,平均等效聲級為54.0分貝,聲環境質量總體達到二級。3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了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監測,平均等效聲級為66.6分貝。31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了功能區聲環境監測,晝間達標率為94.6%,夜間達標率為80.1%。
七、輻射環境
全國輻射環境質量和重點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總體良好。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,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于國家規定的相應限值。
八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
氣候變化:2020年,全國平均氣溫10.25℃,比常年偏高0.7℃,略低于2019年。全國平均降水量694.8毫米,比常年偏多10.3%,比2019年偏多7.6%。
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。2020年,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3毫米,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。過去10年,中國沿海海平面均處于近40年來高位。1980—2020年,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.4毫米/年。
初步核算,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9年下降約1.0%,比2015年下降18.8%,超額完成“十三五”下降18%的目標。
自然災害:2020年,我國氣象災害總體偏輕。其中暴雨洪澇災害偏重,全國共出現37次暴雨過程,汛期雨區重疊度高;旱情比常年偏輕,臺風生成和登陸偏少,強對流天氣時空分布相對集中。
九、基礎設施與能源
基礎設施: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能力1.90億立方米/日,污水處理總量559.2億立方米。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89.77萬噸/日,無害化處理率99.32%。
能源:全國能源消費總量49.8億噸標準煤,比2019年增長2.2%。其中,煤炭消費量增長0.6%,原油消費量增長3.3%,天然氣消費量增長7.2%,電力消費量增長3.1%。
2020年,全國大氣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,海洋環境總體穩中向好,生態系統格局總體穩定,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,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積極變化。
供稿: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、中國環境監測總站
來源:生態環境部